首页

景点

景区打折卡

图库

攻略

地图

国家地理

世界奇观

酒店机票

户外商城

天气

论坛

企业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旅游 > 民风民俗 > 嘉兴农村民间习俗
2007-7-9
嘉兴农村民间习俗

    社会风俗习惯是传统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嘉兴的风俗习惯,有些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约定俗成的,有些在承传过程中变形失真,因此有精华亦有糟粕。通过考察,可以从中看出历史文化积累和变迁的痕迹。

  嘉兴市境农业发达,民间习俗围绕稻作、水利者较多,蚕桑生产习俗尤具特色,手工业方面也留下一些遗俗。

    春牛会
  亦称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传久远普遍,打春已成为立春的代名词。嘉兴旧时举行此仪式甚为隆重,延续至清末。据清代《古禾杂识》等书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干地支,用不同颜色彩绘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县率士绅乘轿列队、鸣炮奏乐至东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游行返署。在东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农民携农具到场,觅少年儿童作摇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壮年抬之,百余人列队疾驶过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抛牛,以掷中者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员持彩杖将牛打碎,名曰“鞭春”,乡民竞拾土块用以围桑树根,说是可使桑叶茂盛。嘉善的春牛会与嘉兴不同,立春日由官府举行仪式,鸣炮奏乐至校场,迎事先准备好的一头健壮活牛回府,并在场中向牛祭拜。这一风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牛作为农业的象征,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丰收”之意。

    甩火把
  又称“烧田蚕”、“放宵火”、“照田蚕”、“田柴之会”,一般均在农历元宵节(正月十五)黄昏时举行。农民用稻草扎成小把,由青少年高举,点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摇下;也有在田中烧茅草、英白草、荸荠叶的;有的持着火把在田中边跑边喊:“我家田里三石六,你家田里三蚌壳,我家田里白米堆,你家田里砻糠堆”俚歌,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会刀耕火种的遗风,流传至后代含有祈求丰收兼有娱乐之意,同时认为燃火把火堆可杀灭越冬害虫。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祯《嘉兴县志》载:元宵前后“乡人束刍木杪,扬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解放以来,此俗仍未废,公社化时期,有些生产队的青少年也烧火把,娱乐之意已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渐废,然海盐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杂草堆子夜间烧之,已不限于元宵夜。
祀田蚕与斋天

    两者均为远古遗风,都以天(众神)为祭祀对象,都是不属于宗教信仰的民间祈丰收活动,是远古文化现象的“化石”。
祀田蚕 清末明初尚在嘉兴、桐乡、海宁等县郊区广泛流行。其仪式在旷野举行,每次要进行两、三天,程序甚为复杂。凡农桑歉收之年,于冬季选祭地,次年农历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众神。祭台前以长木梢作骨,外扎稻草成宝塔状,曰柴宝塔,高数米,四周用绳固定,送神毕由强壮农民拉倒柴塔,按倒地方向卜丰歉,祭祀长达一昼夜。除祭神外,还有奏乐、唱书、送龙舟等项目。仪式中必有神歌先生主持唱神歌“赞符官”,并由主东君(乡村长老)操办。这是源流古者在佛道教兴起前就有的民俗活动。解放前后只在郊区建设乡一带流行,其保留的遗风已不完整。

    斋天 即祭天,是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祈求上天给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此俗古老,盛行于殷周,为中原文化现象,清以后逐渐消亡,现在已少见,唯嘉善留存有“斋天”活动,保留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遗风。嘉善王家埭等地近年还在春秋季举行“斋天”一两次,每次、都是全村出动,各户准备香烛祭品,在村中通宵祭祀,燃烛诵经直到天明。其特点是,请道士先生主持赞神,此道士先生不是道教的道士,实际是民间赞神歌手,仪式中由其请神、“发遣”、“燃香桥”、领祭、唱长短篇的赞神歌送神,其格制保留远古之风,整个祭祀活动由老年妇女组织的庚申会负责,妇女起主要组织作用,为别的风俗活动所少见,学者认为“恐与古俗有关”。

    祭田祖
  民称“祭田公田婆”,实际是古代祭后土之遗风。解放前农村有此习俗,有的地方田边立小庙曰田祖庙,于庙前致祭;有地方径于田边祭之。此活动大都在清明前后、插秧前后、夏至时及秋收开镰时举行,备线香、黄纸、肉饭等拜祭,致祝祷及叩谢之辞。清明时曰“许愿”,插秧时曰“尝甜头”,秋收时曰“还愿”。夏至时祭者穿蓑戴笠,祷雨水充足;秋收时插黄熟稻谷于供饭上,有荐新享神之古意。清同治、光绪年间,温、台、绍移民来嘉兴垦荒者渐多,在余新建翻田庙,常年供田神,今其地称翻田庙村。

    庆作物生日
  旧时民间相传花果粮菜均有生日,民俗学家以为此是古代对作物崇拜的表现,解放前嘉兴有此风俗。古时各地均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嘉兴府志》载,是日“俗以为百花生日”,并说:“花朝日晴,则百果多实”。旧时民间于是日多用红纸或红布条系于花盆或花茎枝上,以示庆贺,亦有的用红纸制旗帜、纸伞插于花盆中。嘉兴郊区王店一带多于是日吃糖糕和甘蔗。农村还有于该日为桃树做生日的习俗,都由妇女在果上贴红纸,裹以稻草,于枝叉里压石头,扶树唱:“桃子今年多哦?多呃!桃子今年大哦?大呃!桃子今年蛀哦?弗蛀!桃子今年脱哦?弗脱!”甚动听,唱毕举小竹刀向树砍一刀。砍树的本意是用威胁的手段迫使果树多结果实。马来西亚、日本以及我省的东部等地,均有用刀斧砍果树(仅为动作并非砍断)的仪式,嘉兴风俗与之如出一辙,都是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催生仪式。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七为菱生日,初八为稻生日,初九为豆生日,初十为棉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说,以各日晴好为丰收之兆。

    开秧门与关秧门
  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最受农家重视。旧时此日饮食较丰盛,农民在家中设三牲祭“田土地”,食团子、糕,寓家庭团圆、农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鲞鱼,并掷鲞鱼骨作卜,以之卜雨晴。开秧门时,农民颇多忌讳,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不互传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等。插秧至田头有余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粮(实亦供耘田时补株用)。

  插秧结束日称为关秧门。是日必须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来不及亦须请工帮助,如至天黑则认为不吉。嘉善一带有请田歌手于是日唱歌风俗。请人种田的则须于关秧门日办一桌酒菜,吃“关秧门酒”。关秧门后,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民谚云:“插好黄秧,看望爷娘”。

    抢水与祭车神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求雨
  旧时天旱无雨,各地都有求雨之举。古时嘉兴一带求雨,以“龙”为对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对传说中的龙的祟拜。其仪式有请龙、晒龙(如祈求无效就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曝晒)、还龙(如下雨则举行龙会送其还庙)等。嘉兴城郊多在三塔的顺济龙王庙举行求雨活动,后来偶像转换,有些地方也向“刘猛将”、“关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带抬刘猛将出巡,沿海滩至乍浦陈山龙揪泉边,以鱼虾投泉祭神;乌镇一带抬关羽部将周仓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于烈日中;嘉善大云、惠民等则晒龙王神牌;海宁斜桥等地则由僧尼捧观音木像,敲木鱼磬钹沿街求雨。旧时民众求雨反映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无奈,官府及迷信职业者则用以愚弄群众,扩大迷信,甚至藉机敛财,成为恶俗。

    扫晴
  旧时逢积雨,农家妇女剪纸为女形手持扫帚,悬于屋檐下求晴,称为扫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为传说中的土地之神,祭社为对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至春秋时,各地都于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戌日举行祭祀,载于《诗经》、《礼记》等古籍。据西汉《淮南子》等书记载,每逢社日,四邻结社祭祀社神,占卜来岁丰歉,伴以歌舞,并一起聚餐。此俗近现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盐一带仍保留遗俗,称做社,亦名结社。清《平湖县志》载,“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醪祭神,以祈丰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钱为会……以祈丰年”。其大致格局较古时相似,所祀神灵则由社神变成庞杂神灵体系。现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举行,称“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称“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历法,其仪式特点是以古老的宗教职业者“太保先生”为赞礼人。结社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七、八户至二、三十户结合,各户轮值为社主,亦 称当社,负责置祭品、酒礼、 ?l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杂孔子、玉帝、观音、关公、财神等,唯无佛像)、香箔等,社日抬着奏乐至附近社庙祭拜,次日分享酒肉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为聚会所进行活动,以太保先生为赞神人。致祭中,太保领路,领众行礼,唱“请符官”请神,中间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锣鼓书”娱众,称“说因果”,“封神榜”、“说唐”、“说岳”及才子佳人书目皆有,已非远古内容。复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纸锭、神妈,太保致词,结束仪式。做社风俗中,太保处于突出地位,太保当系古太卜的传讹。我国自殷商时即有太卜,历代专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师的变形,即所谓沟通鬼神者。做社与卜巫结合,其时必在上古,遗传至今。至现代平湖仍有以太保为职业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军”首领太保阿书,全国属罕见。平湖现代多已只做春社,四乡出产生姜,秋天姜熟时亦做社,称“青姜社”,不供“神妈”。解放以后,庙宇多废毁,做社仪式改在社主家举行。1962年前后,此俗终于消失。

    养猪羊祭祀
  旧时嘉善等地于除夕夜,在猪舍置方凳摆香烛致祭,名“斋猪栏”;桐乡百桃等地初养羊或养羊中遇羊病弱时,备蛋鱼肉等请棚头神,均表现了小农祈祷养畜平安的愿望。

    息夏
  旧时农历六月初六,农事稍闲,农民于是日休息,食馄饨、南瓜等,出嫁姑娘于是日回娘家探望。现时耕作制度改变,农村多于“双抢”结束后才休息。是日旧俗“浴猫狗”,现时有的地方仍说是日为“猫狗猡猡生日”。

 

第[1]页 
更多精彩资讯
·杭州的民情风俗
·绍兴社戏
·热热闹闹办喜事
·观湖节
·轧蚕花
·放风筝
·中秋节
·端午节插菖蒲
·清明
·元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hot | 互利合作hot | 诚聘兼职new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欢迎全国各地景区、游乐园、度假村、农家乐、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加盟成为本站合作伙伴! >>点击详情
Copyright © 2003 - 2010 中国旅游网 www.51ya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