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

景区打折卡

图库

攻略

地图

国家地理

世界奇观

酒店机票

户外商城

天气

论坛

企业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湖南旅游 > 游记攻略 > 湖南游记攻略:永远的从文
2007-5-10
湖南游记攻略:永远的从文

    一代文学大师、历史学家沈从文曾在书中所说:“一个好事人,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这小点就是沈从文的故乡——今日的凤凰。传说有一对凤凰从这里拍翅而起,小城便有了这么一个美丽的名字。据《凤凰县志》记载,“凤凰之名因山受”。说“县城以西五十里有山,处于群峰之中,形状若鸟,昂首展尾”,“凤凰”县名即由此而得。

    正逢雨季,车一路在淡淡的青山和幽幽的碧水间行驶,山并不高也不险,有一种很温柔的田园牧歌的味道,远远地就看见群山之间有一座隐在碧山绿水和细细雨丝间的青色小城,静静地座落在沱江的两岸,那就是凤凰了。走近凤凰城,感觉小城的确有着凤凰一样美丽迷人的风采。山水相依,钟灵毓秀,是小城生动的容颜。微雨过后的小城,空气格外的清新,远处的山峦上萦绕着一层薄雾,青翠欲滴的山林在薄雾中时隐时现。田野是绿的,山峦是绿的,沱江的水也是绿的。

    凤凰是个地域色彩极浓的地方。沈从文在《凤子》中对此作了极好的说明。实际上,当你一进入凤凰地段,当地人浓重川、黔口音就在告诉你:这是个名副其实的边地,湘的边地,也曾是川、黔的边地。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应该是极荒僻的,于经济的发展总有诸多的不便。无论怎样,它仍有自己的生长点,有可立足于自身的独特处,可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的地方。凤凰因凤凰营盘而得名,曾一度因子弟兵制度而兴废。据说,晚清百年来就出过百余名将军。如今,兵匪时代轰轰烈烈的演剧早已收场了,凤凰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美好的山川风物。时代不同,一切际遇也不同。凤凰也是这样。凤凰是个得天独厚的城市,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生活着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各种民族,听起来就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凤凰民族民俗独特。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还有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地方风味十足的阳戏、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茶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难怪沈从文笔下的风土人情那么引人入胜,是这片土地孕育了他。

    凤凰古城曾是“黔楚咽喉”,战略地位重要,一直是边陲重镇。有“辉煌的殿堂”之称。古城是一带妩媚青山,半座雅典城池。碧绿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几只色泽各异的小船缓缓而行,沱江两岸有凤凰最为人称道的吊脚楼,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如一只只长腿的仙鹤,昂首挺立。沿江连绵不断,错落有致。如油画般耸立在江边,壁连壁,檐连檐,手牵手,肩靠肩,一路东倒西歪地呼啸而去,长好几里!我们看到许多学生端坐于江边写生,上前一问,竟有一个是来自大连的大学生。这里的吊脚楼,感觉上有摇摇欲坠的危险,支撑的木柱比想象是要细,四周全是缝隙,楼顶的瓦无比的稀疏。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只是沈从文笔下的白脸汉子和窗户内的女人都已不再。

    小城里面巷子很窄,走起来仿佛很长很长,现代的交通工具不能代步。也许有人会抱怨这些不便,我却不以为然。现代社会过快的节奏让我们没有机会静静地体味生活也许我喜欢用脚来丈量一个地方,那样会让我更好地了解它。许多人是敏感的,却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无法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感动背后的真实。街面或是红砂石板,或是青石板,不知经过多少日子的踏磨,已经光滑无棱,石头上的小凹坑积着浅浅的雨水,每隔一段便有个圆圆的排水口,是在石板上凿出的铜钱形状,与这古老的小街配得恰到好处。

    踏上被脚板打磨得光滑发亮的青石板路,走进临江老街,走进比戴望舒《雨巷》还长的小巷,满眼是坚定的砖墙和古朴的木板门槛,说是街,却少有店铺。有趣的是,那些店铺门口挂的招牌都是印染布做的,少有逼人的广告、招牌,几乎家家户户肆意敞开门扉和窗子,坦然充满信心地任你观览,这是城里找不到的亲切与温情。几束斜阳投射的光影里,偶尔有挑着山货挎着背篓的人匆匆飘过,门边窗前,不时发现有老妪、孩童好奇且毫无戒备的眼睛闪亮。街边的老屋,一例是青瓦灰砖墙,高高的房顶,雕花的翘檐像鸟儿一样展翅欲飞,老人叼着烟斗坐在半掩着的木板门里,带着一脸安详的神气,并不会对外来的游人多打量几眼。

    穿行在古城的老街,我莫名地就有种亲近和熟捻的感觉,仿佛已来过这里多时,没有一点初到陌生地方的惶恐和不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的我分明成为他们陌生的风景,从小街幽深而神秘的氛围中,唤起我对久远年代纯朴民风的回忆,恍然依稀,让我回复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风月。

    沈从文的故居也在老城区,是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以天井为中心,有前屋三间,正屋三间,两边厢房共四间,仍保留着明清时建筑的风貌。青砖碧瓦,构架主要由木制。门窗都精雕细琢,很有大家的风致。书房和卧室的窗户均对着天井,由木棍支撑着。窗台下的桌椅都是从北京运来的,那种式样,那种色泽,可见也是上百年的老具物。故居虽说不能称上豪门巨宅,倒也是当地中上人家的楷模了。

    沈从文祖居据说在贵州,他祖父曾作过贵州总督,后迁居凤凰江家坪,之后再迁到凤凰县城的沱江镇。这座故居就是当时他祖父为官时所置办的,至今也已有百多年历史了。听说,《边城》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是在书房中那张桌子上写成的。围着的八间旧屋里,陈列着沈从文生平的照片,文稿手迹和他各种版本的著作,正屋中堂挂着一幅他的素描画像,左侧厢房是他过去的卧室,雕花的木窗透着湘西的风情。其中挂了一张他在军队时的照片,二十岁左右混迹于当地军队的沈从文头发乱蓬蓬的,眼神很倔强,有一点桀骜不驯的样子。去了上海、北平之后就气质变了,架着圆框的眼镜,头发整齐地朝后梳着,完全是一副书香世家出身的样子,非常的斯文。两者一对比,真是有趣。可见经历真的对人影响巨大。1902年沈从文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15岁时,沈从文离开了这里,离开了凤凰,故居也几经易主,1982年沈从文重回故乡时,这里还住着其他人家。直到1988年,当地政府才购回此屋,重新修复,并挂上了"沈从文故居"的匾额。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在沈从文那本自传里,他这样眷念般地写道。现在想起来,似乎引我寻觅、并一路陪伴的,正是他这种对凤凰的眷念之情……

    凤凰是沈从文的出生地,也是他翻阅另一本大书的起点,他游历四方却始终以故乡为荣。在这座四合院里,沈从文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五年,毫无疑问,这十五年是他作家生涯的大铺垫。这期间,凤凰的一切人事命理都在影响着他、再造着他。在凤凰,有他童年就读过的文昌阁小学,更有他人生启蒙学校-沱江,还有给他上了辛亥革命血腥一课的古城门。总之,凤凰之于他,是一种生命的赋予,也是一种人性的供奉。

    在一位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文昌阁小学,那是沈从文读过的小学。文昌阁小学创办于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904年),至今也近百年了。1982年5月,沈从文回到凤凰第三天就来到这里,当他走到老师办公室时,向里面所有的老师行了一个鞠躬礼。教师们甚感过意不去:"你是这里的前辈,我们应向你敬礼才是。"他说:"我以前是这时的学生,现在还是这里的学生,学生理应向老师敬礼的。"他看到门外许多小学生在探望,就招呼大家进来,"我们都是同学嘛!"一片眷恋之情让人肃然起敬。

    一个小城,也许原本极为平凡,可就因为了一条小小的江,就显得格处的令人喜爱,也极为与众不同了。凤凰就是这样。那天我穿过北门城楼,又过了一面拱形的墙,墙外,豁然而现的,就是沱江了。沱江是绕过小城边廊的一条河,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河上渔舟荡漾,嗳乃声声,几点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河畔,有阿妹在淘米、洗菜、捣衣、照身影,阵阵杵声与姑娘的欢声笑语相应和。因为有圆木桥与跳岩,放学的孩子在江上来来往往。在江边坐了一会,小心翼翼地试着由跳岩过河。还真有些紧张。看着人们在上面行走自如,只好自愧不如。对于他们来说,这条河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呢,只不过是一个闯入者。听说在端午舞龙舟的时候,吊脚楼的人们打开临河的每一扇窗户,看一河的龙舟喧嚷竞渡。锣鼓敲着,人们嚷着,然后都抱了几只鸭子,从窗口呼噜噜甩出。成千上万的鸭子跌落水中,翻筋头,拍翅膀,于是许多人赤了胳搏腿肚,跃水追鸭。这满河的鸭子,有政府拨款买的,有百姓自掏腰包捐的,谁捉了归谁。而这时候,却有女人们包一篮子热乎乎的粽子,请你吃,请你买。吃不了,卖不完,就倒入沱江,祭水中屈子与祖先的亡灵。

    沅水流域,是沈从文从湘西这个小地方走入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初始之路。起点应该就是这条沱江吧。一个十五岁的乡下孩子,离家在沅水漂荡了五个年头。然后一头扎入了北京这个大城市。然后他写了许多的书,大半的内容,与他的家乡,与江乡的水,与水上的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的书中有水手,有江边吊脚楼上的妓女,有水边的碾房,当然也有军阀,也有土匪,也有匠人,他写生活,平凡而细致的生活。 沱江本是很平常的一条江,却是一条生活化味道十足的江。它溶进了太多世俗化的生活内容。它多少年来,就是这样世俗化的,没有太大的变化。望着脚下的沱江,又仿佛听到沈从文童年洗澡时欢快的嘻笑声,“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把我攫去,又幸亏他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的在人世中过着日子。”

    遭受半个多世纪冷遇、排斥乃至迫害的沈从文先生,在最近十几年来却日益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来,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却借助文字获得了永生。沈从文是在凤凰城的水边长大的,他曾经与同龄的孩子们在水边嬉戏。在《自传》中,他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沈从文忠诚地描述了自己的生活,描写了在这片青山绿水间艰苦劳作的人们。他那美丽而哀愁的文字,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湘西、对凤凰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动身前来游览、前来寻踪、前来“朝圣”。

    沈从文的墓地就在沱江边的听涛山上。据说,沈从文的骨灰一半洒在沱江,一半葬于听涛山,临江的墓地中。一如我寻找沈从文故居时找不到指示牌一样,这儿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沿江边的石板路走着,见到有小路,就走上去。听说以前这里有个大户叫杜家的,应该是当地的大富,当我们走过的时候他的房子只剩下一个门楼和一间房屋,上面还写着文化大革命的口号,往事如烟。

    那路弯弯的,窄窄的,走不多一会,见到一块大石立在狭小的一块平地上,上有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沈从文所题的两行字:"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再往左往上走一会,沈从文的墓就到了。

    我没有想到会是那样简单的一个墓。我也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简单的一个墓。沈从文的墓地没有冢,只有一块大石立在那儿,算是墓碑吧。据说是从凤凰城边的南华山上运来的一块天在五彩玛瑙石,纯然天成,没有规矩的形状。上书沈从文的文章《抽象的抒情》中的两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碑后面刻着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所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各取其最后一字,便是"从文让人",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墓地还有一碑,刻着沈从文的太太张兆和在两人书信集里写的序,字里行间充满怆人的怀恋之情。张氏四姊妹当年很出名,据说沈从文写了3年情书才打动芳心。在当今这个快餐文化流行的年代,情书大概已经成了绝唱。

    沈从文几度回乡。最早的一次是在阔别家乡十二年后,《湘行散记》便是那次回乡的产物。最晚的一次是在1982年。我想如果可以自己选择,沈从文一定愿意回到凤凰终老一生,而不是在北京去世。沈从文去世四年后的1992年,骨灰才运回凤凰,葬在他生前选定的龙潭边上的五色石下。据说他的骨灰大部分洒进了沱江,一个游子能够归葬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能听到乡音,感到乡情,淡泊平生,重归故里,总算是遂了一生最后的愿望了。

    一块石头,它的背后就安息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同行的一个重庆女孩说,她来这就是为了凭吊下这个伟人,感受下他笔下的边城,看完了就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为着先生笔下安静、浪漫、充满生命力的湘西的景和人而来,相信九泉之下的沈先生应该会很欣慰。

    古城凤凰,装点你的美丽风景,不仅是这里的青山绿水,不仅是那独特的风情,更是那方土地上的坚韧、勤劳和纯朴的人们。在凤凰,最大的感觉就是那里的人特别淳朴,尤其是做生意的,让人觉得特实在,买与不买他们都是笑脸相迎,有问必答。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虹桥边卖猕猴桃的大姐,凤凰的猕猴桃才5毛钱一斤,又甜,临走前我想买一些带回去,她看我没有东西装,就拿了她平日里收钱用的小纸箱,回家仔细挑了一些没熟透的给我装好,封好,捆结实,才不过3块5毛钱的生意,如此的用心。还有有名的印花布大王刘大炮、做蜡染的熊承早,他们都会很耐心的接待你,给你介绍他们的作品,让你拍照,你买不买他们并不介意。问路时他们会热情指点。30日晚上去朝阳宫看戏找不到北,询问一家饭馆里的人,里面的人说要带我们去,我怀疑他去要回扣的,谢绝了他。到了朝阳宫发觉是免费看戏,才知道误解了他的好意。凤凰处处不经意的流露着淳厚的人文气息。建筑大多是飞檐翘角,门口都会有楹联,有的是用木板刻的。我看到过一家门口贴着“但求心中无愧;何必门上有神”,主人的坦荡磊落可见一斑。正值国庆,大街上有摄影展览、篮球比赛,朝阳宫每晚上演不同的戏剧。在凤凰,我们感觉到一种酽酽的淳朴。

    凤凰古城,虽有季风永远不能更改的风情,但不会拒绝现代风带来的繁荣,城里的集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恰逢苗族赶场的日子,大清早从山旯旮启程的人们,快到正午才四面八方汇聚在墟场,或买卖东西,或探亲会友,大家身着盛装,双肩挎上苗家特色的背篓,只有装扮喜气的媳妇背着竹制的坐篮或棉织的背袋,里面坐着她一生的希望--可爱的娃娃。苗家服饰的主色调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海,视野里翻滚起黑色、白色和蓝青色的波涛。黑色的是苗族人的头帕,折叠有致高高耸起,戴出苗家人的潇洒和精神,穿越市场常看到成双成对的小伙姑娘,买来丝帕,一分为二,相互缠头,包裹着他们承担的友谊和爱情;白色的,是苗家姑娘配带的银饰和服装上的剌绣花边,多是传情达意的载体,阳光下,举手投足,银光闪烁,叮当作响,撩动小伙们对美好感情无限的向往;蓝青色,是苗家人的衣裳,好像只有选择大海般的颜色,才足以穿出苗人沉着性格。市场里,随处看得见山里人憨厚,无论是面带着羞色的新娘,还是落落大方的老板,都是实打实的报价省略了讨价还价的过程,交易在双方以出自心底的微笑中成交,这一切令我这一个所谓从遥远而来的文明都市人感动不已。

    也许凤凰是因沈从文而闻名,但当你到了凤凰,并且在凤凰随意走走,你会发现更多的意外,是你总于不经意中,与历史相撞,与名人相撞,与文化相撞。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小城也是奇人辈出的地方,有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郑国鸿、有民国第一位内阁总理熊希龄,有著名作家沈从文,有著名画家黄永玉……那份人杰地灵的荣耀成了小城源远而神圣的文化风景。沈先生十五岁当兵,没读什么书,但他的文章决不俗气和简单。虽然不引经据典却透着深深的神秘和美丽,那么灵秀的文笔,细致的感触,又何尝不是源于凤凰这个纯美的概念呢?与其说沈从文是个天才,不如说凤凰是个奇迹。

    附近的芙蓉镇也是两个依山伴水,风景秀丽、民风古朴的小城。凡看过姜文、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的人都在银幕上大致领略过它的风貌。其实,芙蓉镇的原名叫王村,得名于土家族的土司王曾在此龙盘虎踞。 但是,芙蓉镇借着张家界的开发,伴随着自己漂流旅游业的发展,渐渐建立起了同步的商业意识,并且一定的急工近利思想超越掩盖了昔日的民风。 凤凰和芙蓉镇相比,不仅仅胜在小城的环境、规划,更重要的是两个小城有着完全的不同的人文氛围。芙蓉镇,除了她的盛名和保留不多的古景,其他已经和一个普通的乡间小镇没什么区别。最多,只是因为猛洞河的漂流,这边显得商业气氛和精神会更加浓一点。而凤凰,因为它近百年出了个抗英名将郑国鸿,出了个民国第一位内阁总理熊希龄,出了沈从文和黄永玉这两个文化名人,从此文化古城的佳冠就赋予了她。这样,每一个凤凰人就都会开始以自己的文化古城而自豪,都会自然的用文化的意界来自视,都会努力的争取、起码外表表现得要比较有文化的思想。

    于是,不知不觉中,凤凰也就真的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化古韵。 于是,在已经商业接轨、逐步开放的同时,她依旧能够保留了她的古朴、纯真和热情。

    行走在凤凰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仿佛行走在过去的时光里。一座座老式的建筑呈现于眼前,破旧而古老,简单而有趣。红色的石板路和那长满青苔的黑瓦,以及被风雨漂白的屋墙,那么地自然,又那么地和谐。尽管是节日,人流不断,热闹而隆重,却丝毫不让人感到喧噪和琐厌 ,却始终给人一种随和、安详。想想纷乱的城市,嘈杂的生活,真的好羡慕这样的清静。少时,我读着的是沈从文的凤凰,读到痴迷处,总是反反复复,把一本书读旧了,却把凤凰读新了,至今在我心头,那凤凰仍是如此美好。心中有了这样的美好,便是一件快乐的事。有时候看到类似的好象与世隔绝的山村和小城镇,就很想在此处留下来。土家族民居特有的房檐屋角美丽地伸展在蓝天底下,与远山绿树相映成辉,水波流转,激起每个人心中对美好的渴望。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这种渴望早已变成了奢望。我害怕我自己无法再回归自然,无法再找回那一颗平常的心。

    凤凰和谐,宁静而质朴,令人心醉。所以来凤凰,你最好不要带半点心事,往往你的心地越明净,你的收获就越大。凤凰,没有过于沉重的历史让你荷载,没有黄钟大吕让你高歌,也没有博大精深的千年庭院让你感怀。那里有的是清灵的山水和淳朴民风。你只要随随便便感受一番,随随便便得象个土生土长的凤凰人。你才会发现一个让自己意外的凤凰,一个你所称意的凤凰。

    "凤凰"对于我来说,原本只是沈从文的故乡,是地图上一个难以查找到的小圆点,是"中国最美的两座小城之一"。可是短短几天的停留后,她变成了我挥之不去的一段记忆,一幅浮凸可触的画卷,一个让我把心遗忘的地方。不能忘怀它的山水,它的小巷,它的风情,它的文采。戴着沉重的假面生活在偌大的都市里,每时每刻都要为各种事物做陪衬,既要防备自己受到伤害,又惟恐自己伤害到别人,小心翼翼成了自己庸俗的座右铭。但凤凰古城却以它自然、从容的姿态,抵挡着千百年来岁月的侵蚀,并保持着它们纯朴的本色。在小城柔情似水的怀抱中,任何烦恼都会烟消云散。我亦将重新认识到自己,重新塑造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我。

    沈从文以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文学主题描写了湘西民俗和下层民众的生活,赞美了普通人民的淳厚心灵,从而以其特有的"湘西"风味登上了30年代中国文坛。沈从文把自己对家乡的热情都铸在了文字里。他的文字给了世人一个神妙的湘西,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再真实不过的湘西。“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在沈从文那本自传里,他眷恋般地描述他的故乡凤凰。

    追书走凤凰,沈老的《边城》让世人更多的了解他的故乡,而他的故乡让我们这些游人更多的了解了沈老.沈老的大半生是活在对家乡深深眷恋中的。而在要离开这里时,我也希望把她的美景深深留在记忆里,道一声: 再见----凤凰!

第[1]页 
更多精彩资讯
·张家界凤凰自助游2009年最全攻略手册
·崀山:风光奇丽的丹霞之魂
·情人节浪漫爱情胜地之湖南张家界
·衡山:祝融峰上“摘星”祈愿
·真实而快乐的长沙,流氓与美女同在
·别样的长沙——细细地品味
·如梦似幻 闲在凤凰
·艳遇角落 凤凰的柔软时光
·莽山鬼子寨:密林惊魂
·湖南游记攻略:神奇的张家界之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hot | 互利合作hot | 诚聘兼职new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欢迎全国各地景区、游乐园、度假村、农家乐、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加盟成为本站合作伙伴! >>点击详情
Copyright © 2003 - 2010 中国旅游网 www.51ya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2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