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

景区打折卡

图库

攻略

地图

国家地理

世界奇观

酒店机票

户外商城

天气

论坛

企业加盟
目的地导航
地图
攻略
住宿
天气
您的位置:首页 > 西藏旅游 > 风景名胜 > 日喀则 > 日喀则市概况
日喀则市概况 2006-7-31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座落着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高原名城——日喀则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党中央对西藏实施对口支援、分片包干、定期轮换的政策,在山东、上海、黑龙江、吉林以及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日喀则市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一、城市概况

  1、地理状况

  日喀则市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历代班禅驻锡地,后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地委、行署所在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交汇的冲积平原。东依西藏首府拉萨。介于东经88°3’—89°8’,到纬29°7’—29°9’之间。东临仁布县,西北连谢通门县,西南靠萨迦县,南接白朗县、江孜县,北依南木林县。南北最大纵距7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18.4公里。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行政区划边雄乡、聂日雄乡、曲布雄乡、曲美乡、东嘎乡、江当乡、年木乡、联乡、纳尔乡10个乡,城北办事处、城南办事处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9.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75万人。居民中藏族人口占97%,另有汉、回、满等13个少数民族。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流经辖区115公里,年楚河、湘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另有纵横交织的季节性河流37条。境内海拔3840—6646米。气候温凉寒冷,具有明显的季风和干旱、半干旱等高原性气候,是夏季避暑旅游胜地。

  2、历史沿革

  在西藏吐蕃王朝前为苏毗部落,强盛一时。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征服各部落,统一了西藏,称“耶如”,属“后藏”(历史上前藏称‘卫’,后藏称‘藏’)。13世纪中叶,元朝为了便于对西藏的统治,将西藏分为13个万户,日喀则属秋米万户。帕竹王朝时期取消万户制,设日喀则宗。19世纪初,西藏嘎厦政府将日喀则宗提升为“基宗”(总管宗,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下设16个宗和30多个独立奚卡(庄园)。1951年国家成立了由宗政府和班禅大师的堪厅政府官员参加的日喀则、江孜两个分工委,1956年日喀则分工委改为“基巧”办事外。1959年民主改革设日喀则县,属日喀则专署管辖。1964年日喀则、江孜专区合并,1986年撤销日喀则县设立日喀则市。

  3、城市特点

  日喀则是班禅的驻锡地,地面文物丰富,民俗民建具有鲜明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藏汉建筑异彩纷呈,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日喀则建城已有600年历史,相传8世纪时,藏王赤松德赞清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建桑耶寺,路经日喀则地方,在此修行讲经,传播佛法。这位高僧从孟加拉进入西藏时曾预言雪域的中心,将在拉萨,其次在年麦(日喀则)。此后,虔诚的宗教徒便在尼玛山设宗,从而逐步发展成为后藏的中心。15世纪中叶,宗喀吧弟子一民世达赖根敦珠巴在尼玛山下主持兴建了扎什伦布寺,为以后日喀则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日喀则的古建筑既保持了藏式建筑风格,又吸收了汉族的建筑艺术,其中成尤以寺庙为最,有1447年修建的扎什伦布寺,有14世纪初修建的旧宗遗址,有11世纪修建的夏鲁寺,有1429年修建的俄尔寺,有1548年修建的安贡寺等各其特色的多教派寺庙16座。藏式民宅遍布城乡,风格独特多样,内涵丰富多样。日喀则是小城市、大农村;素有西藏“粮仓”之称。

  4、城市现状

  日喀则是一座高原风光旅游城市,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距号称“第二敦煌”的萨迦寺150公里,距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300公里,是登山探险、雪山观光的大本营,是通往阿里神山、圣湖的必经之路。有高、中、低档饭店、宾馆、招待所,开辟了东至拉萨,南至亚东、樟木,口岸、西于阿里,北至那曲草原的旅游专线。日喀则市工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现有工业企业10家,年产值3888万元,年财政收入1800万元。乡镇企业42个,年产值9861.23万元。农业总产值18088万元,城乡人均纯收入2457.3元。林地面积244475.88亩,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市。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青岛路、上海路、山东路、珠峰路、四川路、科技路、拉萨路等18条主要街道;邮电事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程控交换,光缆传输。完成了由青岛市援建的日喀则市贸易市场楼,修建了日喀则市页数加工厂,新建了2处菜市场、3个加油站、5个液化气站,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共有131所小学,3所中学,在校学生137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近10年来市政建设发展迅猛,总投资数亿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5、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日喀则市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区建设之初是围绕扎什伦布寺扩大展开来,建设用地多分布在建设条件较好的一级地,随后在二、三级古地上发展。城市功能变由单一向综合发展。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基本围绕扎寺这一主题展开,同时又要处理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层次上的保护,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突出重点的方法,对重点文物单位(点、扎寺、新宫、民族宗教事务所、宗山遗址),历史旧风貌轴(线:贡觉林路——几吉郎卡路——青海路两面侧),城北风貌藏式建筑风貌区(面)进行重点监护。历史风貌轴两侧的建筑要体现藏式风格,通过这条轴线将城北藏式风貌与保护点联成一线,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1995年,日喀则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实际情况。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日喀则市2010年总体规划》,新一轮总体规划与布局是以几吉朗卡——贡党林路和扎德西路——扎德东路为界,将城区规划调整为三个组团式的规划结构,即南、中、北三个组团。北组团是日喀则市老城区,分布有大片藏居住建筑、扎什伦布寺、日喀则市人民政府、东风林卡等用地,是最能体现藏式建筑风貌的区域;北组团的东北部是规划的城市工业区;北组团向东发展,结合旧藏式居住区的改造,发展成为旅游、居住、商贸、体育等各项设施集中分布的中心综合区。中组团是日喀则市的新区,分布着大量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用地,是日喀则市行政、文化、商贸、工业综合区;中组团向东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南组团分布着绝大多数的特殊用地,仓储用地,分布有新宫和南郊公园;南组团将重点发展成为商品流通和货物的集散、转运、流通中心,同时结合新宫和南郊公园,在附近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保护古城的文化遗产,对城市的防洪也进行了重点规划。日喀则市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

  二、名胜古迹

  1、扎什伦布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扎寺,坐落在日喀则成西日光山南侧。始建于1447年,由宗喀巴弟子一世达赖根教珠巴主持兴建。扎寺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初建时全称为“扎什伦布巴吉德钦却唐皆南巴杰巴林”,意为“吉祥宏图资丰福聚殊胜诣方洲”,是西藏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沿山势迤逦婉蜒,绕寺一周长达3000余米。寺内房屋3600余间。内有经堂56个。整个寺院依山而筑,坐北向南,楼房经堂依次递接;布局和谐。金顶红墙高大壮观的主建筑,在10多公里外即可看到其雄姿。数百年来,它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佛教信徒、游人来朝拜、观瞻。周围饰着各种珍禽奇兽和花纹图案,其结构造型多与拉萨布达拉宫相仿。金碧辉煌的金顶殿宇,装着高低有别、布局严谨的建筑群;精巧玲珑的斗拱鸱檐和吻兽雕刻装饰,显示了藏汉人民的聪明智慧。在扎寺的东北部耸立着一展佛台,台底宽42.5,上宽38米,厚35米,高32米,是扎寺最高建筑。因扎寺依山而建,展佛台又凌驾于整个建筑群体之上,更显得高大宏伟,若从扎寺的南面驱车前来,从几十里外眺望日喀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展佛台。此台由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涅磐而建。后经四世班禅洛桑曲吉进行了大的修整,于1468年建成。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前后三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展佛活动,俗称展佛节。三天分别展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巨幅画像,僧徒和信教群众千里迢迢赶来礼膜拜,敬上哈达,磕头祈祷佛主去灾降吉,确保“净土人间”安乐。扎寺的展佛台是西藏黄教各大寺院绝无仅有的,为扎寺一大景观。

  2、夏鲁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日喀则城东南20公里处甲措雄乡。创建于998年,现可见的寺庙为1333年扩建后的建筑,保存完整的是大殿部分,面积4200平方米。在阳光照耀下,殿顶的绿色琉璃瓦闪亮生辉,其建筑造型别具一格,完全仿照内地寺院那种高屋,双泻水,瓦顶流槽的反式建筑风格。殿堂则与反式建筑不同,是地道的不规则的石砌殿墙。整个寺院的建筑皆为琉璃瓦顶和飞檐翘角,檐下斗拱,样式古朴。图画多样,有飞天仁女、狮,虎及花卉,栩栩如生,完全是一个后藏吕壁建筑体。这在西藏是独一无二的。正殿供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布顿大师的塑像,还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铜质噶当塔。主殿和偏殿内,古老的壁画依然保存完好,壁画内容丰富,画工精美,画面故事动人,渲染强烈,颇有宋元壁画笔法。画中的人物、服饰和用物、家具等均接近内地风格,殿内还挂有很多古老的唐嘎。由此可见,夏鲁寺的建筑和绘画是藏汉文化交流的产物。

  3、纳唐寺。 西藏著名的文库。位于日喀则城西10公里处中老公路北侧。建于1033年,早于萨迦寺400多年,历史上很多名僧来这里讲经传法,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曾在这里学过佛法。宗喀巴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也曾于此寺受戒,学佛法。寺内的印经院建于1730年,在印经方面比德格和布达拉宫印经院的规模和贡献都要大,是西藏最大的印经院。“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1987年以来,自治区以及有关部门拨款正在逐年修缮。

  4、日喀则宗宫。 旧宗遗址。位于日喀则城北日光山上。是旧宗政府的宫殿。奠基于1360年前后,是大司徒(元顺帝所封)强曲坚赞创建的13个宗之一。整个宫殿建筑落成在日光山顶上,酷似拉萨的布达拉宫,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日喀则旧宗宫殿共四层,殿的最上层有五世达赖的寝房舍,第三层供奉着各种铜塑菩萨佛像,几大活佛泥塑及宗教用品,藏放着全套《甘珠经》、《丹珠经》及各种古玩。其下两层,设宗政府办事机构、卫队和司法机关、牢狱、仓库等。全部宗宫原有300多间房屋。1969年宗宫殿补毁,现仅存最下层的遗址。

  5、德庆格桑颇章。 位于日喀则城区西南角。又名新宫。北距扎什伦布寺约500米。整个建筑由旧宫和新宫两部分组成。此宫由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内有佛堂、金殿、护法神殿等建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新宫为1954年兴建,是班视野大师安寝的夏宫。第一道大门前檐有4银八角朱漆大柱抵顶,门殿浮雕着凶悍的野兽,有腾跃欲飞的蟋龙,还有各种花卉图案。门壁两侧,彩绘着卷云、猛虎、长龙、人物、繁花、蔓草以及佛教故事壁画,笔法细腻,形神毕肖。入二门是新宫的前庭四合院,迎面是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新宫。宫旁侧是绿茵遍布。景色宜人的园林。宫内有班禅大师的寝室、会客厅,还有经堂、佛堂、护法神殿等。新宫的东南侧新宫林卡,是日喀则市的四大林卡之一。每逢节假日,市群众在林卡中或搭起帐篷,林下席地而坐,亲朋相聚,饮茶野餐,弹琴歌舞,进行各种有趣的娱乐活动。

  6、东风林卡。 位于日喀则市区东北部,北依雅鲁藏布江,东临年楚河,处于雅江与年楚河的交汇沾。由七世班禅丹白尼玛清朝道光五年(1825)始建。在此之前,已有少量树木,后逐年栽植,周围树木逐年增多。圆内幽径曲环,四面贯通,安放有石桌、石凳,开凿有人工石河。石河环绕半个园林,河水碧波荡漾,可悠然泛舟;河廊上筑有亭台、拱桥,周围树木参天,环境幽雅。国外雅鲁藏布江东流而去,年楚河滔滔北上。每年6月1日开始的一周时间,市内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游园活动,称之为“林卡节”。

  7、丹真桑秋泉。 位于日喀则城西尼玛山北坡。泉水甘甜清澈,传说喝此泉水或用此泉水洗浴,可以消灾避邪,治愈百病;被当地人奉为“圣水”。有歌唱到:“天空闪现太白星,有病不必请郎中。”每年的藏历七月中旬,当太白星出现的时候,周围的人们提着青稞酒、酥油茶和食品,纷纷来到“丹真桑秋”烧香敬供“尼斯法法主”,然后饮圣水,以水洗头汗水背,并把圣水取回家给家人用或备用。

  三、传统文化

  1、萨迦格言。 四句七音节的格言体诗,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贡噶坚赞(1182—1251)所著,深受汉诗格律的影响,9章,457首。贡噶坚赞在此著中阐述了自己佛教治国、政教合一的政治见解,教导人们勤学、谦虚、坚定不移的处世待人原则和方法,宣传封建伦理观念和佛教思想等。萨迦格言开藏文学格言诗之宗,对后世学者有巨大影响。此书是研究藏文学及藏族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

  2、尸语故事。 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集。兴起于山南地区,流行于日喀则地区和整个藏族地区,有35个故事,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是揭露统治者的凶残、贪婪、愚蠢、卑怯,歌颂青年男女对纯真自由爱情的追求,赞美友爱互助、诚实善良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想象丰富,通俗流畅,极易传播,是古代西藏文学的一朵奇葩。

  3、门侧画符。 日喀则的居民建筑皆为藏式,有平房,也有二层楼房;绝大多数居民的大门两旁的墙壁都画有蝎子等吉祥物。如果画的是蝎子,则门两旁一边一尺,成对峙状,避灾祛邪,寓意灾邪进不得家门。蝎子或其他吉祥物皆为线条型,用墨水或黑色矿物质画成,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4、居民建筑彩绘。 日喀则居民建筑十分讲究彩绘,门额、房檐、居室墙壁上角部都绘有鲜艳的图案,以花草、禽鸟图案为主,多画牡丹、仙桃等吉祥物,一般由一至二种吉祥题材组成连续图案,或沿房檐直线而走,或沿室内顶部墙角组成连环,笔调简练,色泽鲜明。室内的藏桌、藏柜,雕刻有花卉、草虫、鸟兽等,多为透雕、浮雕的结合体,内容十分丰富。

  5、切玛。 用于重大活动、节日迎接重要客人,不用时供奉在大厅或神像前。切玛大小不一,形状均为长方斗形,前后两面为浮雕,左右有彩绘,浮雕以鸟兽为主要内容,彩绘以虫草为主要内容。两斗中间隔开,一边盛满糌粑,一边盛满小麦,糌粑和小麦山插有木板做成的“孜珠”。整个“切玛” 由天、地、粮食、花草、禽兽、鸟虫组成,寓意吉祥如意。客人来到“切玛”前,用右手一撮糌粑或青稞向上抛酒三次,以示敬天、敬地、敬人(鬼神)。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敬献青稞酒,客人要用右手无名指和大姆指点酒向上弹三次。

  6、哈达。 用于礼节活动。一般情况下由主人向尊贵的客人敬献。在喜庆活动中,客人也向主人敬献。在凭吊活动时,亦向死者敬献。敬献哈达者双手捧托哈达高过头顶,受敬者要弯腰低头接受敬献。晚辈为长辈或下级为上级敬献哈达时,敬献者只将哈达献到对方手中,哈达分白、黄、蓝三种,黄、蓝色用于宗教的一些重要活动,民间只用白色。

  7、氆氇。 藏式男装分上下装,上装近似于过去汉族的大襟袄,银边;下装分裤,裙两种,皆为黑色。女装上下一体,腰间柬“邦典”,近似汉族围裙,由三组彩色线条组成,组与组的线条错开。氆氇一般分三种,上等的称“线玛”,次等称“氆竹”,未等的称“氆氇”,以毛线的等次、粗细为标准。

  8、六弦琴。 六弦琴的弹奏几乎包括了全部的民间曲牌,是藏族群众必不可少的乐器。最常见的是藏族男子肩挎六弦琴,边跳边唱,也有伴奏的,曲调激昂欢快,民间艺人通常是一把六弦琴走天下。在座场演奏中,通常配有笛子,锣鼓等吹打和弦乐。

  9、镂花银色木碗。 藏语“多钵”,意为木碗,是当地藏族喜欢使用的喝酥油茶的茶具。用桦木、桐木等雕琢而成,给细磨打光,使四周厚薄均匀,最后上色或着漆,有的在碗口和碗底镶上带花纹的银制包边。木碗的花纹细腻,光滑美观,携带方便。最上等的银色木碗,藏语叫“塞钵”,是专用于喝青稞酒的酒具,用银色裹,只留碗外部中间的一条小缝,有的还在碗底中间镶一块有金边的绿松石,显得格外美观。1985年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1993年获亚太地区经济博览会银质奖。

  10、风囊。 藏族的风囊别具特色,虽是鼓风器具,但不同于内地的木头风箱。都用羊皮做成,较方便而体积小。其外形呈圆形,用铁质风管和皮风囊组成。鼓风时用两手拉合或一手提压风囊,风便通过风管吹进虚火或牛粪火中。此风囊,结实耐用,携带方便,使用普遍。

  11、腰刀。 藏族人一般喜欢带刀,特别是牧区,康巴人都腰佩长、短刀,有的人腰侧佩一长刀,腰间插一小刀,刀成为藏族人的信物。牧民用长刀,以自卫防兽;农民和林区人民,用长刀披荆斩棘、开垦地或砍柴劈柴,修整果树,用途广泛。短刀用以宰杀牲口、剥皮、切肉、切菜等,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装饰品。

  12、乌朵。 用牦牛毛搓成粗毛线,再编织成的毛辫。其他地方放牧中羊用鞭子,西藏牧民则用“乌朵”。毛辫上端有一个直径为3寸的套环,使用时将套环套在食指上,中间编一块巴掌大的椭圆形的“乌梯”,是用来放石块、土块的,末端用羊毛做鞭梢。

  13、果谐。 又叫果儿谐或单称一个谐字。“果儿” 即圆圈之意,加谐即圆圈歌舞之意,也可译为环舞。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歌舞者成单行围成圆圈,队首一人抬胡琴伴奏领舞,边唱边舞边转圈。琴声悠扬,歌声嘹亮,舞姿舒展。

  14、林卡节。 “林卡”即有树林的地方或公园的意思,林卡节即在有树林的地方过节。原来的节日时间为藏历五月十五日,藏语称“赞林吉桑”。现在的节日时间为公历的6月1日,节日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此时,春色已浓,气候宜人,也正是播种后的农闲季节,没有播种的旱地,等待雨季的来临。

  15、望果节。 意为“转地头节”是藏族人民祈祷、迎接丰收的节日,浒于有农业的地区。每当夏末秋初,庄稼即将成熟时,由各乡视情况决定具体节日时间。这天,农民身穿节日服装,打着各色彩旗,手擎青稞穗,边唱歌,边绕田边地头转,同时,还举行文艺演出、赛马、射箭、爬山等活动,内容多样,场面热烈欢快。

  16、跳神节。 通俗说法叫“跳神”,又称“羌姆”、金刚神舞,或“色莫青波节”(意为大型表演)。每年的藏历八月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具体时间由星相算学家推算。色莫青波节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最吸引人的内容是 “羌姆”,即跳神。羌姆是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的一种宗教舞蹈,舞者戴面具,穿着肥大表演衣袍。舞时,动作缓慢,节奏低稳,舞姿蹁跹,庄严妙相,并配以法号、唢呐、腿骨号、鼓拔等乐器。所表现内容为扬正抑邪、解脱罪恶、迎吉纳祥。由于是密宗灌顶的喇嘛表演,而表演的又是扎寺的各位神主,因此使整个表演更具权威性和神秘感,每每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17、驱鬼节。 藏传佛教节日,流行于民间。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年除夕),扎什伦布寺举行规模盛大的跳神驱鬼活动。届时,喇嘛们身穿彩衣,头戴面具,跳神时配以长号、鼓钹、唢呐、腿骨号等乐器。晚上,各家各户除旧迎新(不能串门),进行驱鬼活动。

  18、赛马节。 每年藏历正月初三,由官方组织、群众参与的节日。主要内容有马术、赛马、射箭、打靶。现在的节日内容要比过去丰富,是日喀则市主要民间节日之一。

  19、天葬。 一种葬礼方式。日喀则市丧葬种类主要有天葬、水葬、塔葬、土葬、火葬。当地藏族习惯天葬、水葬,而以天葬为主。塔葬适用于德高望重的活佛,也有少数死者进行水葬、火葬,忌土葬。尸体一般要在家中放三天,第四天凌晨由亲朋将尸体抬往天葬场,邀请秃鹫、老鹰等啄食尸体,乌鸦为不速之客。开葬后一周内所有的酥油灯不灭不撤,在一周至49天之间点起一盏大的长明灯。天葬时,如死者为德高望重者,送到较好的开葬台,即日喀则“飞来峰”天葬台,一般人送至扎寺天葬台。天葬过程中,老鹰将尸体吃得越净越好,如吃不干净则要用木柴焚烧。

  四、当代建设

  1、江当开发区。 江当农业综合开发区位于“一江两河” 中部流域,在日喀则市区以东40公里处,海拔3780~5499米,是“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自然环境较好、荒地面积较大的区域,开发前景广阔。其中,小江当水电站输水干渠及取水枢纽是日喀则江当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水利龙头工程。

  2、自来水厂。 1995年上海市援建工程。厂区面积93318平方米,建筑面积5396平方米,管网长度19.24公里,总投资4500万元。日供水2万吨,解决了市区供水问题。

  3、解决水渠。 1965年秋季正式动工兴建,1966年春季竣工。1984、1992年扩建。1984年扩建后水渠设计流量为每秒8立方米。1992年11月2日至1995年9月15日第二次扩建,总投资1607万元。扩建后的水渠总长度为32.5公里,起源于甲措雄乡岗村,止于海关退休基地,总控制灌溉面积达8.1万亩,其中可灌溉农田4.62万亩,林草地2.48万亩,开荒耕地1万亩,保灌率达75%,使耕地的利用率达到91%;新增粮食981万公斤、油菜79.6万公斤、饲草216万公斤。经济效益共增加2556.8万元。扩建后经技术处理,每年可节省水渠管理费用10万元,使之成为全市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动脉线”。

  4、小江当干渠。 原名为“幸福水渠”,1996年12月正式定名为“小江当干渠”。1974年兴建,1983年扩建。设计灌溉农田面积1.3万亩,草木面积3万亩。1996年12月22日起进行第二次扩建,预计1998年11月底竣工,总投资5346万元,设计引水流量为每秒30.9立方米,工程总长度为22.18公里,是日喀则市第二大干渠。

  日喀则市在山东、上海的对口支援下,完成了青岛路、上海路、山东路的改扩建工程。新建了珠峰路、四川路、仁布路、科技路、拉萨路、体育路,基本形成了现代交通的规模。同时还有正在兴建的标志性建筑——扎寺广场。日喀则市商业步行街也在进一步的建设之中。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自治区、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日喀则市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日喀则市以他崭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日喀则市这座美丽的高原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1]页 
附近热门景点
·珠穆朗玛峰
·绒布冰川
·日喀则概述
·日喀则寺庙览胜[组图]
·扎什伦布寺
·绒布寺
·聂拉木县
·日喀则市概况
·凝固在雪域佛国的日喀则
·日喀则寺庙大全
精彩频道推荐
想看风景 [风景图库] [国家地理]
想去旅游 [旅游景点] [旅游城市]
旅游预订 [特价酒店] [特价机票]
旅游打折 [全国景区打折卡]
查询工具 [天气预报] [电子地图]
户外装备 帐篷 睡袋 背包 烤炉 运动表
企业加盟 游客接待站 打折商户 广告
相关游记攻略: >> 更多攻略
·西藏之初体验(七)——青藏线·西藏之初体验(五)——那木错
·西藏之初体验(一)——出发·流连布达拉宫
·西藏之初体验(二)——融入·西藏之初体验(六)——天葬,温泉
·西藏之初体验(四)——林芝·西藏神秘九大湖[组图]
·青藏川藏行 险途万里[图]·我的灵魂走过可可西里[图]
相关导游地图: >> 更多地图
·西藏地区 中印边界地图·重庆—成都—西藏自驾游线路图
·拉萨市区地图·西藏至新疆 青海 四川 云南交通线路图
·青藏铁路沿途旅游景点示意图·西藏旅游地图 [简图]
·青海西宁-青海湖-唐古拉山-拉萨地图·西藏地区海拔高度示意图
·川藏公路南线地图·拉萨旅游地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hot | 互利合作hot | 诚聘兼职new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欢迎全国各地景区、游乐园、度假村、农家乐、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加盟成为本站合作伙伴! >>点击详情
Copyright © 2003 - 2010 中国旅游网 www.51yal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29827号]